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物业的治理方式并不仅仅局限于对小区内部的治理,同样可以推广到对于更大范围的城市街区的治理中,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物业的服务理念。具体而言,可以将物业目前对小区内部环境的管理手段和方式投射到对城市街区的改造、治理、维护中,例如对城市进行统一的大巡逻,对一个街区使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消防、清洁、安防和绿化等服务。将物业的角色定位置于更广阔的城市治理当中,实现大物业的角色转型。
可能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作为最有填补治理空缺潜力的治理主体,物业有扩张的能力,但也面临一些可能的挑战。
一方面,渗透下沉、调动个体积极性意味着更加精细化的沟通技术,而这些不仅依托物业的服务态度,还依托先进的技术手段、充分的交流技巧和对动员对象的深刻理解。然而,身负社区服务任务的物业是否能够分出足够精力应对这些挑战,需要物业极强的自我调整能力和精细的企业内部资源优化;同时,物业服务是以人为本的服务,但在现存的降低沟通成本的尝试中,如何平衡机器的效率与冰冷、人情的温暖与延迟,也依赖物业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有更创新的认识。
另一方面,宏观联营、多个社区合力意味着重新审视社区边界、个体权责与企业责任问题。联营街区的公共品是否共享、如何应对共享可能带来的摩擦与不平衡;如何在公共服务与价格差等间寻求令各方满意的均势;如何对待呈现出不同特性的居民(如业主与租客、住户与商户);在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社区”中,物业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去处理复杂系统中的复杂问题(如安保问题、环境维护问题),这些充满挑战的问题都需要一一面对。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