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的多元共治首先表现为一种结果,即通过集体行动使得社区的政治、文化、社会等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相协调并实现全面的提升;同时又是一个过程,是居民、政府和有关社会组织共同发展和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过程,是塑造社区认同感和共同体意识、培育互助和自治精神的过程,更是发展社区集体行动能力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1]。多元主义理论的核心内涵在于强调多元主体在治理过程中的合作互动与资源共享。
在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与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间协商合作,有效整合资源,合理界定权力界限与职责空间,形成社区内部和外部的治理合力,共同解决社区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进社区良性发展。社区多元共治的理想状态是各个主体之间有机配合,形成系统整合的共同力量,实现整体大于部分加总的效果。同时社区的多元共治也应当实现真正的基层民主,从业主的实际生活出发,保障人们的权利需求。
但现状下的社区治理的弹性空间留下了大量的空白地带有待填补。如果将基层社区的治理空间看作一个玻璃杯,居委会、物业与业委会各自明晰的职能就像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石子,一眼望去已经足够填满杯中的空间;但实际上空间中遗留着无数大大小小的孔隙,仅用石子是不可能填满的。基层治理空间中遗留下的职能静态分割后的微观孔隙亟待填补。
作为国家力量的政府需要深入到基层进行居民微观需求的满足,而居委会作为其在基层势力延伸的机构被行政事务裹挟;作为社会力量的业委会虽然有着足够强的动机为自身利益维护社区,但治理能力参差不齐,难以形成稳定的治理力量;而代表市场力量的物业出于商业运作的逻辑与盈利的利益驱动,最有潜力成为填补弹性治理空间孔隙的治理主体。物业公司能够凭借其资源与人力优势打破治理主体的固有边界,以无疆界的主体形态渗透入其他主体的日常治理当中。因而物业公司能够在自身融入社区的同时,实现有机的合作共治。
二
未来趋势:渗透下沉与宏观联营
面对社区治理领域中的困境,物业公司应以一种新的身份在治理体系中盘活现有治理资源并填补弹性治理空间中的孔隙。作为市场环境中的利益主体,物业公司自身的境遇与基层社会治理状态的好坏密切关联。物业公司在社会整体的治理体系中应当扮演更为主动的治理者的角色,而非被动的应对者。通过积极地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改善社会环境以实现自身发展的跃升。这种角色转变并非是要求物业公司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而是以一种服务设计来实现“四两拨千金”的效用。这种服务设计主要包含“渗透下沉”与“宏观联营”两个维度。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