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老旧小区实施物业化管理,居民的幸福感及满意度大幅提升。依托“大东版本”的治理模式,大东区实现了483个开放小区和单体楼100%有人管。随着创城工作的深入,大东区焕发社会治理“乘数”效应,让居民参与创城,感受创城成果,同时通过多手段强化治理,形成合力共筑文明。
20年老旧小区如今让人眼前一亮
“我们这个老旧小区也变成规范管理的封闭小区了,再也不担心外来人员随意出入园区!”6月10日,大东区前进街道东榆社区前进新村小区的一位住户高兴地说。该小区是老旧弃管小区,已有20年了。以前,小区内常常出现园区景观灯损坏、下水管线堵冒、车辆乱停乱放等现象,给百姓生活造成了困扰。今年以来,东榆社区推出了“党建引领+社区自治”的社会治理模式,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小区实行低标准收费、非盈利性的准物业服务;推行“网格+网络”治理模式,建好综合治理平台;组建居民代表长效化治理巡察组,对管理效果进行月巡察、季抽查;建立联审联评机制,对业委会居民自治管理进行评审定级,提升服务水平……通过街道指导、社区监督、业主委员会管理的方式,小区全面实现物业化自治管理。如今,崭新的外立面、整洁的道路、有序的停车位、舒适的活动场所都让人眼前一亮。
全区推广“一网一格多功能”治理
结合区域实际,大东区创新提出“一网一格多功能”治理方案,并于去年7月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一网”就是互联网,全面整合视频监控等互联网资源,让“数据”说话跑腿;“一格”就是将300户居民划分为一格,全区共划分1115个网格,实现“信息在网上传、人在格中转、事在格中办、成果在格中体现”。
今年疫情期间,按照防控管理要求,全市小区都要实现封闭。大东区依托“一网一格多功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投入财力、人力、物力,仅用3天就完成了363个开放小区、120栋单体楼和14个村屯的封闭改造施工。在经受住“疫情大考”的同时,大东区全面反思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利用疫情期间形成的良好机制乘势而为、化危为机,全面启动老旧小区规范管理工作,通过政府托底和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方式,强化网格管理的物理边界,夯实治理基础,实现了483个开放小区和单体楼100%有人管。
“大东特色”的常态长效机制已形成
“随着‘一网一格多功能’实践的深入,我们探索形成了‘1+1+8+N’服务模式。事实上,这种服务模式与创城的要求基本契合。”万泉街道党工委书记戴凤芝说。对标创城要求、对表创城任务,大东区的“1+1+8+N”服务模式实现了“党的领导、宣传发动、社会事业、应急安全、综治维稳、城市管理、社会保障”等工作的有效统筹,全面实现创城要求的同时,也将全区的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到一个全新水平。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