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万常住居民中,境外人士有1.65万人,来自全球约50个国家和地区。这样的社区如何做好疫情防控,沟通机制的流畅、处置办法的高效、基层干部的能力和社区治理的积累,都面临着考验。
作为上海境外人士居住密度最高的中心城区,长宁区的多个涉外居民区在此次疫情中便成为了这样一批特殊的“考生”。记者走进其中两个小区,看看这些“老外”密集的社区,如何精准做好疫情防控。
“四国语言”让防疫明明白白
“您好,麻烦先伸一下手腕,测一下体温。”“本地户籍可以扫一下‘随申码’,非本地户籍可以扫‘虹桥在地居民登记表’,外国人用护照登记就行。”
2月27日下午,记者在古北国际花园的小区门口,被站立在寒风中的荣华居民区干事王力“拦”住了去路。返沪复工高峰开始后,王力和同事们每天轮班在小区门口值守,指导进入小区的居民、访客扫码进行登记。
王力负责值守的古北国际花园境外人士约750余人,占小区居民总数的1/3,其中日韩人士超过半数,因此会中英韩三国语言的王力,就担负起为这里的外籍居民讲解回沪登记流程、居家观察要求、介绍居民区服务的重任。
涉外居民区,语言沟通是社区工作的“第一要务”。在特殊时期,防疫信息的快速准确传达,更关乎防疫举措是否能真正取得成效。为此,荣华居民区将社区里每一项涉及全体居民,尤其是外籍居民的疫情举措、政策,都采用中、英、日、韩四国语言发布。
王力的工作桌面前摆放了一排蓝色的小卡片,每一张卡片均由一面中文告示和一面外文告示组成。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盛弘介绍,这是疫情期间居民区新制作的“融情卡片”,用中英日韩四国语言简洁明了地告知返沪居民需要主动配合登记、进行为期14天的居家观察,并附上了小区物业和居委会的电话。“相比挨家挨户上门,提供一张小卡片让居民带回家贴在冰箱上,或者一家人传阅一下,比面对面告知或是微信通知更容易让人记住,大家进入小区时抽取自己熟悉的语言就行。”
让“老外”帮助“老外”
“你好,我是你的邻居,我姓文,我也是韩国人。”今年是家住古北国际花园的文先生从韩国到上海定居的第20年,在一家韩国贸易企业任职的他还有一个特殊身份:荣华居民区的居民志愿者。
疫情期间,由于一些防疫要求表述非常专业,中文流利的他成了居委会和物业之间的沟通帮手。遇到韩国居民中文尚不流利,交流出现“卡壳”时,文先生就“挺身而出”,向对方耐心解释上海疫情防控的举措。
小区物业经理朱丽花告诉记者,作为同胞,文先生的措辞会让小区里的韩国居民感到更加亲切,让“老外”帮助“老外”,沟通效果也更好。事实上,让“老外”帮助“老外”的做法在荣华居民区早已有之。今年春节期间,来自日本的居民菅沼真理子回国期间得知中国疫情,回到上海后她带着一包日本家庭常用的消毒药片来到居委会,免费提供给社区使用。为了方便社区工作者正确使用,她还贴心地自制了中文版的使用说明。在翻译日语告知书时,真理子则与盛弘多次讨论,力求让防疫举措的表达更精准。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