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X145
新闻中心

人民日报剖析“劲松模式”:引入物业管理 探索共商共治推进小区改造

来源:中国物业管理协会 作者:中国物业管理协会 更新于:2020-12-14 阅读:

12月6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题为《劲松北社区 安居更乐居》的报道,详细阐述了劲松北社区从40多年楼龄的老旧小区到有机更新示范区的华丽转变,肯定了劲松北社区“先尝后买”引进物业管理服务的做法。深刻剖析了“劲松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距繁华的北京商务中心区一步之遥,有一片“无物业、少配套、缺管理”的老旧小区——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劲松北社区,就在这里。改造老旧小区,如何在过去“修道路、调管线、加保温、增电梯、改造外立面”等基础上,全面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成为北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关键小事、民生实事。

北京市朝阳区以“党建引领、居民共治”为抓手,率先在劲松北社区试点引入社会资本改造老旧小区。由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管理团队联手,整体改造小区公共设施,引入高标准物业管理,建立居民共商共治新机制。试点一年半,出现了“配套先进、街巷干净、停车有序、管理智能、居民乐居”的喜人变化,探索出改造老旧小区的一些新办法。

丨党建引领,聚焦问题听民意

劲松北社区听取居民意见,做得格外细、格外实。

第一轮

是事前摸底,重点在怎么改

区里、街道、社区等党员干部沉到基层,听到的是“高低并存”的群众期盼:改造费用要低,改造标准要高;收费标准要低,服务标准要高。那么“钱从哪里来”?朝阳区提出“引入社会资本”。

第二轮

是项目合作达成前的下沉调研

重点在改什么

街道、社区与入驻企业专业团队一起,先用了5个多月走访居民听取意见,对社区资源进行全面踏勘规划。劲松北社区的一、二区共有居民3605户,36.9%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37%是在此租房的年轻人。“不同的人群,需求不同。”以引入便民业态为例,中老年人希望增加菜市场、社区食堂、早餐店、理发店和生活超市,以便利居家生活为主。青年人希望增加社区健身房、餐饮店和代收快递、外卖等服务。

改造项目团队负责人刘楚回忆:“仅考察便民业态,我们就先后走访了2380名居民。”

第三轮

是决定选择哪家企业来改造运营

企业就改造方案举行了一场“路演”,项目团队准备充分,和居民对话真诚、细致、具体,最终选出愿景集团与劲松街道签订了协议。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深入做好群众工作,高度尊重居民意愿,是让改造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听取居民意见贯穿了项目改造全过程。社区党委成立了由各类代表40余人组成、党员占比80%的议事小组,包楼问需,汇集民智,方案随时微调优化。

丨匠心改造,社会资本进社区

12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