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三方协调”机制。针对以往部分业委会、物业企业沟通不畅的问题,积极构建“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企业”新三方治理架构,明确三方职责清单,实行“民主事项党组织先议,重大事项上级党组织先审”的议事原则,推行“民情民意三方联访、重大事项三方联议、民生实事三方联办”工作载体,凝聚三方合力。
深化“百姓议事”机制。健全以小区为单位的议事协商组织,在没有成立业委会的小区中探索建立小区自管会、楼宇自治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发挥“准业委会”作用。推动“百姓议事”“民情恳谈会”等工作载体向小区延伸,建立小区实事项目民提、民议、民决、民评机制,强化小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内生动力。
推行“党建共建”机制。大力开展区域化党建共建“红色纽带”工程,发挥党建联盟作用,建立资源调度机制,将居民群众迫切需求与辖区共建单位资源优势有效对接,形成720余个党建共建项目,吸引了582家省市单位、辖区企业走进小区、服务居民。举办全区党建共建大会,对优秀党建联盟、共建单位、共建项目进行表彰,进一步营造鼓励先进的浓厚氛围。
服务联享 打好为民“组合拳”
着眼提升小区居民幸福感、获得感,从解决居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竭尽全力办好“关键小事”,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
做优志愿服务。不断壮大“武林大妈”“红色义工社”等志愿服务品牌,完善志愿服务进小区机制。根据小区居民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组建小区服务团队483个。大力推进党建引领青春社区全市试点工作,广泛发掘小区内专业能力强的热心青年,组建小区智囊团、能人队,建立“小区群众需求响应力量名录”。
育强社会组织服务。探索成立街道社会工作站、社区特色社会工作服务室,通过落实扶持政策、开展公益创投、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深化“项目社工”机制,引导优秀专职社区工作者牵头成立社会组织,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方法为居民提供精细化服务。各社区根据居民需求,引入社会组织承接四点半课堂、法律微课、衣物修补等服务项目。
延伸基本公共服务。深入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全省试点,将132项审批服务和288项执法事项下沉至街道社区,大力推行小区城管、小区民警、小区医生、小区律师等服务载体。成立全省首家街道物业综合管理工作站并在全区8个街道实现全覆盖,住建、城管、人社等职能部门驻点服务、联合办公、协同调处。大力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改造,2018年以来共完成市级旧改试点项目6个,完工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03台。在全市首创无物业管理老旧小区“小区管家”服务模式,并实现全覆盖,统筹各类服务资源,统一小区服务标准,公开招标选聘服务企业,为老旧小区提供街巷保洁等八项综合性服务,受惠居民达9.5万余户。
上篇:
下篇: